首页 资讯 昭通彝良发界市场治理新探索:规范与活力协同发展的基层实践 ——云南乡村振兴中市场治理的法治化路径观察

昭通彝良发界市场治理新探索:规范与活力协同发展的基层实践 ——云南乡村振兴中市场治理的法治化路径观察

昭通彝良发界市场治理新探索:规范与活力协同发展的基层实践 ——云南乡村振兴中市场治理的法治化路径观察

在乌蒙山腹地的彝良县发界安置区,一场基层治理与市场活力的协同试验正引发关注。当地政府以《云南省消费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》为纲领,创新推出“规范市场筑基+民生疏导增效”双轮驱动模式,为山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。

政策创新:标准化市场的“磁吸效应”

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作为招商引资商务示范项目,总投资超千万元,计划配备智慧冷链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等现代化设施。“本来在开办的第一年入驻商户达到80%以上,但第二年开始商户慢慢向疏导点和街面流失,现在空无一人”发界农贸市场负责人表示。但现在发界街道办事处的积极协调下,建成运行三年的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推出进驻商户“首年全免、次年减半”的梯度扶持政策。数据显示,标准化农贸市场日均可完成农残快检27批次,检测合格率可达98.5%,成为县域食品安全标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发界街道成立由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“商户服务专班”,通过“一户一策”精准对接,协助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意向签约商户62户,其中12户来自原临时疏导点,意向签约率较年初提升30%。商户李建国表示:“原来在大棚(临时疏导点)卖鱼,因疏导点管理疏漏停电后,损失逾万元。街道干部每周两三次上门讲解入驻政策,还承诺帮我们对接电商平台。”

民生工程:疏导点的“过渡智慧”

为保障1.2万易地搬迁群众生计,团结社区利用发界小学旁闲置坡地创新设立农贸市场过渡疏导区,还准备加设边坡位移传感器和燃气泄漏报警系统,日均服务2000人次,带动就业117人。该疏导点采取“潮汐管理”模式,早市限时经营,夜市18:00后自动清场,既保障交通畅通又满足民生需求。过往的学生和家长反映虽时有堵塞道路和卫生情况,但烟火气十足,买菜也方便。

街道办工作人员在采访中透露:“建成投入使用两年多的疏导点地理位置优越,家长接送学生顺便就在学校旁疏导点买菜了,摊位供给还不够满足商户需求,下一步逐步完善设施、完善手续,我们准备投入资金改造疏导点消防设施,露天煤气罐存放问题整改率达95%,后期计划提高摊位租金,以市场手段引导商户向免费的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倾斜。”但记者注意到,距离疏导点直线距离仅300米的发界标准化市场中央空调系统仍处于停顿状态,商户入驻率不足2%。“标准化农贸市场管得严,卖猪肉要双证齐全才能进市场,在疏导点不用,所以,当时才从农贸市场搬到疏导点来,利润高点,免费我都不一定考虑去农贸市场”商户小何表示。

治理升级:法治框架下的“柔性执法”

针对占道经营难题,城管部门推出“721工作法”:70%精力用于普法宣传,20%用于规范引导,仅10%用于强制执法。准备通过“智慧市管”APP实现摊点预约、证照办理等23项服务线上化,争取执法回潮率从73%降至58%。

令人深思的是,临时疏导点每米摊位日收5元的“管理费”,被重新定义为“创业扶持金”,据街道办一工作人员称该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开支。但在公示栏中,略显模糊。

长效发展:政策衔接中的“破局之道”

当前彝良县发界街道办事处正构建三大机制:

1. 梯度培育机制:联系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经营方设立200万元市场培育基金,对入驻商户实施“前十二月零租金+后十二月半价”政策。积极引导临时过渡疏导点经营商户完善持证经营,逐步规范经营、守法经营,争取尽快向发界标准化农贸市场全部转移;

2. 安全联防机制:建立燃气安全智能监控平台,但边坡加固二期工程因“地质评估复杂”尚未启动。加快配合交警中队和综合执法中队工作启动;

3. 服务创新机制:试点“夜市经济专区”,引进多种商业业态和便民办事机构进驻幸福路,协调将标准化农贸市场营业时间延长至22点,同时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拆除安置区违规收费的停车道闸,和引导服务好新建竣工的返迁房分配入住。

通过以上举措,重朔发界街道安置区的市容市貌和商业秩序,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。

正如省社科院报告指出:“法治框架下的市场活力释放,需要政策温度与执行力度的高度统一。”

彝良县发界的实践既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灵活性——如临时疏导点日均2000人次的民生承载力,也暴露出现代化设施98.5%检测合格率与2%入驻率之间的巨大落差。这种“冰火共生”的治理图景,恰是乡村振兴进程中规范与活力动态平衡的鲜活注脚。

上一篇云南省普洱市景东银生政京造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政军
下一篇 返回列表

延伸阅读

返回顶部